柏林爱乐乐团新加坡3D音乐会[3D+2D版](蓝光原版)(Berliner Philharmoniker The Singapore Concert)

【片名】: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The Singapore Concert
【中文】: 柏林爱乐乐团新加坡3D音乐会[3D+2D版](蓝光原版)
【国家】: 英国
【上映】: 2010-12-05
【片长】: 105 (分钟)
【评分】: 6.2/10
【导演】: 柏林爱乐乐团 
【主演】: 柏林爱乐乐团 

【剧情】: 德语有一个词儿,叫``hautnah``。``Haut``表示肌肤或皮囊,``nah``是接近或邻近。所以这个词常用来形容亲密接触。我最喜欢的一档德国电视栏目之一是ARTE的Künstler hautnah。这部电影我觉得就可以叫Konzert hautnah.

这是一场德国柏林爱乐乐团在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演出的交响音乐会实况,3D转播。第一部分为马勒的《第一号交响曲》(Symphony, No.1),第二部分为拉赫玛尼诺夫最后一部作品《交响舞曲》(Symphonic Dances, Op. 45),指挥是柏林爱乐首席Sir Simon Rattle。

本片的导演Michael Beyer说,本片的任务是将音乐视觉化。这一举动颇距争议,因为大部分音乐爱好者都认为,现场音乐才是唯一的真正的音乐,那些经过技术格式化的音乐都不过是音乐品质的下降和堕落。

这样的观点很容易理解,电影的音乐一开始响起的时候,其实就会发现,尽管你已经挑选了有很强音响效果的影院,还是失色不少。一颗星少在这里。

不过虽然交响音乐会的Live体验是不可能被替代的。但是对于新媒体的实验性的运用,对于未能亲临现场的听众来说,无疑还是有很大的传播和欣赏效用。

刚刚导演过有关Pina Bausch舞剧院的3D纪录片的维姆文德斯说,相比对于feature film来说,3D电影技术在纪录片电影身上的探索和应用应该会产生更丰硕的成果。本片中,我们不再从指挥家的背面欣赏音乐会,而像披上了隐形的斗篷一般,在紧张激烈的舞台上行走自如。我们站在第一小提琴手旁边看指挥细微的表情,偷看长笛乐手面前的乐谱,短笛吹得涨红了脸,还有法国号女乐手吹奏时嘴角边漂亮的皱纹。各种乐器形体的律动和乐者肢体与气息的运用,形成更为有力紧张的听觉环境。在第二部分的拉赫玛尼诺夫的交响舞曲进行中,穿插了新加坡街头人和景,主要是普通民众的生活场景,这一部分拍得很漂亮。

Simon Rattle是善于创新的音乐家,几年前看过的也是他参与组织的纪录《春之祭》演出的电影Rhythm Is It(《舞动柏林》)就令人印象深刻。他说,“音乐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就像我们得以生存的空气和水。”

我想今天也是一样,尝试用3D方式拍摄这样一部音乐会实况,是需要勇气和信任的,无论是否能达到预计的效果,其音乐的传播方式本身也在此又登上了一个台阶,我们欣赏音乐会又多了一条途径。